辅导员工作案例—躬耕润竹 静笃育人

辅导员工作案例 | 躬耕润竹 静笃育人


一、作者介绍

吴雨琦,中共党员,现任延边大学理学院专职辅导员、理学院团委书记、兼任心理辅导站站长。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注册心理咨询师,高校生涯规划导师(UCT)、高校就业指导师(TTT-2)、北森生涯规划师(BCF)、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等资格证书。2023年评定为吉林省高层次E类人才。带领团队荣获全国第六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吉林省第六届公益创业赛“金奖”。连续荣获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学组织联盟社会实践活动暨吉林省大学生“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先后获延边大学学生工作“先进个人”、“征兵先进个人”、“最美网络思政主播”等荣誉20余项。获批吉林省教育厅产学合作项目一项在研,获批延边大学校级项目2项已结项。

二、案例背景

班级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直接生活学习的场所,是学生在校期间共同的“家”,更是“家长”—辅导员工作的主阵地。和谐、团结、奋进、凝聚力强的“家庭氛围”,能直接影响家庭成员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要坚持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通过所带的2020级化学班、2021级化学班相继荣获“吉林省活力团支部”以及吉林省“先进班集体”,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荣获奖项2项的工作成果下围绕辅导员的9项职责探讨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和引路作用,通过多措并举加强班级共同体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提高班级整体向上向善的氛围。

三、案例分析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高校班级管理工作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做好学生工作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经过不断探索创新班级管理方法,化学系班级成果显著。

四、工作措施

1.以思想建设为契机,在筑牢信念基石的举措上求突破,提升思想“悟”生

高校班级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开展各项学习、工作、生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班级思想建设对于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所负责的理学院化学系6个班级为轴,通过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每周一次自主学习的形式,班级学习覆盖率达到100%,青年大学习在籍总人数均达到100%。同时,将主题教育思想及时传达到各班级、各同学,做到科学管理,层层落实,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努力实现思想引领常态化、有效覆盖全体化学青年,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紧跟党的步伐,牢记使命,坚定信心,筑牢信念基石。

2.以志愿服务为驱动,在社会实践形态的举措上求创新,倾情奉献“助”生

磨炼是青年最好的“成长礼”,实践是青年最好的“墩苗田”。通过深入领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创新思路,打造一院多品,深耕项目,打造品牌,积累出成效。结合优势积极参加“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中华情·边疆行”“返家乡”“学伴+”“扬帆计划”等活动。带领学生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从多方面融合社会实践新模式。同时,连续三年担任“以爱之名 为党发声”实践团指导教师,带领“以爱之名 为党发声”——“‘团’民族之魂,‘结’信仰之果”民族团结实践团连续两年奔赴延安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边疆民族特色与红色基因紧密联合的社会实践新方向,引领广大青年社会实践创新新形态。走出一条新时代延大青年服务人民、服务吉林之路,用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3.以生涯规划为基础,在就业指导方向的举措上求发展,平台赋能“惠”生

在学生的学业生涯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至关重要,既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又担任着班级学生组织、管理和教育的角色。从新生入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始,特别是到毕业班的就业指导,平均每学年修改简历105份、就业困难生谈心谈话48人次、带领毕业班学生访企拓岗、企业见习201人次,组织学生参加天津三星就业夏令营,服务50名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引导学生前往延安、长春、敦化多地跨省份进行实习实践,切实带动就业发展。

4.以心理健康为支撑,在加强心理教育的举措上求完善,疏导心理“乐”生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辅导员,无疑是承担大学生思政育人、主题学习的骨干力量之一。要切实把握思想建设阵地、意识形态阵地、课堂培养阵地、校园文化阵地,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深入了解学生,有效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危机干预转化为育人契机,不断提升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普查活动4次、心理健康课外实训作业5次,以寝室为单位,进行谈心活动29次,严格落实生均一对一日常谈话及时发现和预防心理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素质。有效筑牢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阵地,使得广大青年主动自觉地将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大思政”格局和战略中,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走深走实。

5.以爱国主义为载体,在赓续红色血脉的举措上求深入,夯实信仰“育”生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一名辅导员,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充分利用好民族地区的宝贵红色资源,扩大实践育人的覆盖面。作为我校“红专”悦读领航工作室负责人,定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青春分享会、“红专领读人”、“书香沙龙”等系列活动,重读红色故事、发扬红色精神、传播红色文化,赓续“延大人”的红色基因。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民族学生能够更好相处,各民族文化能够得到充分交融,将各民族优秀青年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

五、案例启示

1.打破单向育人空间,延伸教育场所,在守正创新上下功夫

运用信息技术,把握发展契机,将课堂从传统课上延伸至课下,从以往线下延伸至线上,形成多维协同效应,构建育人合力,实现“三全育人”,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凝聚团体创造力量,浇灌青春芳华,在发挥共鸣上下功夫

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才智与力量,发挥朋辈引领作用,以青年学生特有的共鸣方式作为推进服务育人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处境和情绪动态,及时加以鼓励、引导、干预,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提升有效互动,在日常管理上下功夫

高校辅导员要将深入学生作为日常性工作,特别对家庭情况特殊,日常生活困难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加强毕业季、考试季等重要时间节点的关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学生的健康保驾护航。

莫忘耕耘志,静待花开时。主题教育工作的使命就是要善于运用“四个伟大”的生动实践去验证理论的彻底,善于运用彻底的理论成果去催生和指导青年学生的鲜活实践。以“立德树人”为基点,加强班级建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灯引路、启智润心,引导学生在躬身实践中寻找答案、释疑解惑,在服务祖国的伟大实践中担当民族复兴大任。